中医药人才网| 养生常识| 艾灸养生| 刮痧养生| 养生秘方| 关于我们| 证书查询 专家工作站

 

北京市中医药局公示的青年岐黄学者推荐人选

2020-10-27  来源:首都中医公众号  编辑:周敏
1.叶  敏    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
 
  
 
叶敏,男,1975年11月出生于湖北黄冈,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生药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获博士学位。2003-200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等地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担任副院长、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每年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300日,占年度工作日90%。
 
 
 
主要从事中药药效成分、天然产物生物催化等研究。以“阐明中药的药效成分”为中心,提出了适合中药多组分特点的研究策略,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以甘草等中药为范例,探索并建立了中药药效成分研究方法体系,诠释传统功效的物质基础,对于中药质量控制、作用机理以及新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成果包括:1、建立2DLC-MS等多种新颖分析方法,实现了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灵敏检识,并应用于甘草等21种药材及中成药的整体质量控制。2、提出“化学成分-体内代谢-生物活性”整合研究策略,全面阐明了甘草等中药的药效成分,为基于中药临床药效发现活性天然分子的科研思路提供了范例。3、从甘草、金莲花等药用植物发现了多个新颖的生物合成酶,通过晶体结构分析揭示催化机制,为中药成分的定向结构修饰提供了绿色高效的新方法。
 
  
 
迄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SCI引用5000余次,h指数为39。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Prod Rep、Anal Chem、Org Lett、J Nat Prod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6篇,获授权专利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及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副主编参加编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2015版、2020版一部英文版。现任国家药典委员,世界中联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J Ethnopharmacol、J Pharm Biomed Anal、Acta Pharm Sin B等知名杂志的副主编、编委。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排名第5)、国家自然科学奖(排名第2)二等奖各一项,科技部-盖茨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奖。
 
 
 
2.孙立明    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
 
  
 
孙立明,男,1978年1月出生,主任医师,博士后,从事中医工作13年,每年从事临床工作200余天,约占年度工作日的80%。中医方脉师从伯父东北名医之一王德光先生。针灸师承“醒脑开窍针刺法”创始人石学敏院士得意弟子李平教授,擅长治疗各类神经内科疾病、骨科疾病、老年性疾病等。2001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本科),2009获针灸推拿学博士,2012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西结合老年病博士后。参加天津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老年性痴呆中药筛选芯片的研制及中药筛选”;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火针对SCI后神经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机制研究(主要项目组成员,第四名)、化痰通络法对脑梗死溶栓后血脑屏障完整性保护机制研究(主要项目组成员,第六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组分干预蛋白非酶糖基化和改善心肌缺血的机理研究、中药多糖组分干预蛋白非酶糖基化的药理学机理的研究;国家民政部立项课题 中医辨证施膳对亚健康状态中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干预研究;其中,火针对SCI后神经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机制研究获天津市公安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滋阴清热法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荣获2011年中国老年学学会课题研究创新奖;论文“针刺人中穴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血压影响的实验研究”获天津中医学院第三届“岐黄雏鹰”学术论坛一等奖。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SCI论文1篇。发明专利1项:制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脊髓撞击装置(专利号:ZL 2013 2 0327617.5)。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客座研究者、中国保健协会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理事会推选为第一届中药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疗仪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综合评估分会第一届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017年度中医类别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考官、北京名中医身边工程专家团队负责人、《心理月刊》杂志编委会编委。
 
 
 
3.曲  淼    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
 
  
 
曲淼,男,1976年11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专业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教授,纽约州立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脑病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志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精神分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卒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特聘编委,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版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Psychiatry杂志编委。
 
  
 
先后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唐启盛教授、高利教授、王麟鹏教授、周铭心教授、王琦教授、田从豁教授,多年从事神经系统、精神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脑血管病及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神经肌肉疾病等,获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并对运用中西医心理疗法诊治心理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时间270日/年,占年度工作日的比例为98%。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患者认可度,年门诊量超过3000人次,外埠患者占70%以上,中医药使用率98%以上。担任院内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会诊,担任院际神经内科会诊专家,多次于中日医院、安贞医院、朝阳医院进行院际会诊。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科技部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省部级奖励。发表SCI论文、中文核心期刊及著作共80余篇(其中一作IF9.34一篇),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诊疗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相关学术著作多部。
 
  
 
4.张董晓    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
 
  
 
张董晓,女,1977年9月出生,现为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全年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330日,占年度工作日100%。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研修骨干教师。从事乳腺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疾病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建树,开展系列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基金等多项乳腺疾病研究课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分中心负责人。在乳腺上皮增生、浆细胞性乳腺炎等乳腺疾病研究方面具有一定造诣。在此类疾病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疗效探讨及作用机理方面进行持续性研究。发表专业论文五十篇,主编并参编专著8部。被评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国家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卫生局215高层次人才学科骨干。参与课题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5.邱新萍    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
 
  
 
邱新萍,女,1977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现任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院长助理、科研处处长、重点学科办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4年,每年从事一线临床、科研、教学250个工作日,占年度工作日比例的100%。为河北北方学院兼职教授,进行本科生教学及实习带教。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风湿病、脾胃病、亚健康状态辨识调理等,2011年8月至今,作为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马万千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马万千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及继承人;2018年1月至今,作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阎小萍名医传承工作室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分站负责人及继承人,跟随马万千主任医师及阎小萍教授学习,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应用推广在基层,带动提高基层的中医药服务能力。2010年、2016年,曾先后兼任科室负责人新建医院理疗科、风湿病科,制定科室各项制度,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技术,为基层风湿病患者服务。风湿病科现为北京市中医风湿病诊疗中心协作单位。在疑难风湿病的治疗中体现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结合熏蒸、针刺、艾灸、中医理疗等方式综合治疗,临床业务量大,在顺义区域内领先。定期到顺义区基层卫生院出诊、巡诊服务顺义区域百姓。
 
  
 
先后在《世界中医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副主编、参编《常见风湿病中医诊疗常规》等书籍8部;主持市级、区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级科研课题6项。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顺义区科学技术奖。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续4年立项北京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2016年荣获“顺义区优秀青年人才”称号,获批京津冀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晨曦60优秀人才。2017年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2019年获批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养项目。
 
 
 
6.周明学    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
 
  
 
周明学,男,1978年11月出生,医学博士,研究员,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卫生局215人才-学科骨干。专长为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现工作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脑心同治实验室副主任,心血管课题组负责人。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260日,占年度工作日96.65 %。首次采用表观基因组学方法筛选AS相关靶基因,从神经轴调控胆固醇代谢角度研究关键靶基因MGARP和肾胺酶抗AS相关功能;首次发现院内制剂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在改善糖脂代谢、心衰和缺血性中风等方面的新用途,并围绕芯片筛选的靶基因和信号通路,开展机制研究,为其新用途研发提供依据。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面上项目等课题11项。迄今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ndocrinology、Frontiers in Pharmacol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17篇,总影响因子38,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71。发表T1,T2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中国知网累积引用频次730次,单篇最高引用81次。研究成果被国际学科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心血管领域,TOP1)、Cell metabolism(内分泌领域,TOP1)、 Cancer Cell(肿瘤领域,影响因子:26.6)作为研究实例进行正面评述。既往论文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近十年最具影响力50篇优秀中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中国中西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各1项,获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心血管专委会科技一等奖1项。入选人才项目2项。获中国-加拿大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研讨会等学会优秀论文奖2项。担任教育部科技评价与评审信息系统评审专家、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评审专家、国自然及北京自然基金通讯评审人,Current Drug Targets (当前药物靶点)杂志执行客座编辑,多个国际期刊通讯审稿人。在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委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脂质与脂蛋白专委会、世中联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专委会等10个学会任常务委员、委员等职务。
 
  
 
7.徐  佳     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
 
  
 
徐佳同志,女,1976年4月出生,满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陈彤云全国名中医。徐佳同志热爱中共党员,热爱中医药事业,有扎实的中医功底,在治疗皮肤科常见疾病和疑难危重症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良好临床疗效。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时间为全年230日,占年度工作日比例的92%。具有指导下级及年青医师开展急危重症救治的能力。积极开展医学美容、中医外治的研究和方法学的应用,提出将中医内外治疗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优化创新损美性皮肤病的治疗新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和疗效。徐佳同志积极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银屑病指南的撰写、制定,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编写论著7部,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8.高  伟     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
 
  
 
高伟,男,1979年5月出生于江西鄱阳,中共党员;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曾为美国CSHL访问副教授。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黄璐琦院士,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期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和“86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
 
  
 
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每年从事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300日,占年度工作日的82%。主要开展中药资源与分子生药学研究,以丹参酮为示范,建立了系统的“基因挖掘-途径解析-合成生物学生产”的中药基因资源发掘保护、药用成分高效获取的新模式;通过构建高通量药用植物萜类基因功能鉴定系统,首次鉴定了系列萜类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功能基因,为发掘中药基因资源提供关键技术;提出基于表型差异的多组学解析中药活性成分未知功能基因及其新颖途径的整体研究策略,揭示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和新穿心莲内酯关键合成途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掘保护我国重要药用植物基因资源、揭示中药活性成分形成分子机制、指导栽培育种及其活性成分“细胞工厂”绿色改造与制造,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新的研究策略和有效途径,提升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动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中医药现代化。
 
  
 
近年来,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人才项目1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CS、Nature Communications、New Phytologist、Metabolic Engineering、Organic letters、Plant Journal、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2篇。参编教材和专著11部;授权发明专利19项,PCT专利2项;获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青年奖、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等。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生药学分会秘书长、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委会副秘书长等。
 
  
 
9.蔡   江     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
 
  
 
蔡江,女,1975年10月出生,主任医师,中医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师从京城“小儿王”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荣谦教授,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儿科医师合作共同体秘书长。
 
  
 
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20余年,平均每年参加科研、教学、临床一线工作时间260天,日均门诊50余人,全年门诊量约10000人次。擅于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小儿多发病、常见病,努力减少药物服用,充分挖掘中医优势发挥中医特色,大力宣传中医儿科的治未病思想,开展治疗。如,冬病夏治三伏贴、夏病冬防三九贴;还针对不同体质儿童,开展退热贴,增食贴、消脂贴、生长帖、止泻止遗贴、益智宁神贴等多种穴位贴敷,因人施药,效果理想。
 
  
 
从事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本科生的儿科教学,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参与北京中医药新奥奖励基金课题“徐氏摩按敷贴二维疗法防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应用研究”;担任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小儿推拿‘三步排痰法’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型)临床观察”的指导老师。
 
  
 
2018年开始参与西城区卫健委中医进校园教材的编写与授课的活动,走进中小学和社区进行中医宣教,接受宣教3000人次;2019年对口帮扶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贫困县带教医护人员百余人;到阜平老区基层医院宣讲中医儿科适宜技术等。
 
  
 
不断传承创新诊疗技术,总结中医药临床经验,在《中国医药导报》《山西医药杂志》《世界中医药》等核心期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并做为副主编编辑《中医儿科临证必备》《中医儿科学基础与亚健康》《典籍育儿精要》《儿童亚健康学》,做为编委参编《刘弼臣实用中医儿科学》《全科临床诊疗常规》《徐氏小儿按摩经》等十余部著作,推进学科建设。
 
 
 
10.薛  冬     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
 
  
 
薛冬,1978年11月出生,博士,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医务处处长,中西医结合暨老年肿瘤科副主任。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赴美国杜克大学肿瘤中心姑息治疗项目组做访问学者。每年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200日,占年度工作日80%。
 
  
 
2003年7月开始对常见肿瘤如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规范诊疗;在控制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减轻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毒副反应方面为患者解决了实际问题。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在国内较早开展针对老年肿瘤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并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的工作。并在老年肿瘤患者康复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促成症状控制及老年肿瘤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中国肿瘤姑息治疗中成药使用专家共识》,并参与中国肿瘤康复行业规范、基地标准制定等工作。作为李萍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对李教授的学术经验进行总结和传承。工作室目前已在全国设立6个工作站,传播名老中医的治疗理念和经验。
 
  
 
参与医院党务及管理工作,利用医院及党务平台,积极开展中医中药的多学科协作,推动和协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并重项目的开展。在新冠疫情期间,协调配合医院各部门,共同建立并完善应对疫情的各项医疗工作流程和应急防控处理流程,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及北京大学抗击新冠疫情突出贡献奖。
 
  
 
作为PI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累计科研经费60余万。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工作。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及多篇核心期刊论文。曾以第3名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5名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肿瘤症状控制和老年肿瘤评估与治疗为方向开展科学研究,评价中西医结合肿瘤症状控制的疗效,并将老年肿瘤评估结果应用于临床应用。以现代技术白睛成像系统和计算机学习为手段,跨学科、跨领域进行白睛影像特征与肿瘤诊断的探索研究。

声明:本网/本研究院对本页信息的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推荐:

中医药人才网

中文网址:中医药人才网.中国

┊本网所有内容凡是与广告法食品药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一律无效。北京岐黄春秋国际中医研究院对信息的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office@zhongyi.bj.cn
本网原创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
本站推荐→虚拟主机 云主机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70078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