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人才网| 养生常识| 艾灸养生| 刮痧养生| 养生秘方| 关于我们| 证书查询 专家工作站

 

学《伤寒论》,倍儿终要学它的思路

来源:互联网  编辑:娄绍昆  

药证→药对证→方证的形成展开学习,这正是先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拓展诊治方法的路径。
 

先人已经知道几十个药证与一些“某某甘草基证”以后,下一步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更为复杂的生药复合体了。如一个“汗多,心悸亢进”的桂枝甘草基证的患者现在又有“腹痛,脚挛急”的症状,你说先人们可能会选用什么生药复合体进行治疗?
 

桂枝甘草基和芍药甘草基合用,已经是一个不困难的回答。“汗多,心悸亢进,腹痛,脚挛急”就和“桂枝、甘草;芍药、甘草”形成相对应的关系。研究揭示,康治本《伤寒论》(以下简称康治本)生药在生药复合体中的排列是有规则的,桂枝甘草基与芍药甘草基合用以后,要去掉一个重复的甘草,并把它放在桂枝、芍药的后面,排列成“桂枝、芍药、甘草”的次序。这种内在的法则,远田裕正称之为“结合基共用生药的后置原则”。

 

为了加强两个生药基结合的黏合性,先人要加入调口味、开胃、和胃的“生姜大枣基”,这样结合的结果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就应该是桂枝汤的雏形。
 

先人在反复淘汰和抉择过程中,在有意之间或无奈之下逐渐地调整并扩大了“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个生药复合体的治疗目标,经过漫长岁月的试错、纠正、再试验,倍儿后以“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汤”能够治疗“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目标才水到渠成地固化了下来。
 

我相信在没有文字之前的前经方时代的桂枝汤证的口诀应该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汤主之。”先人反复使用有效以后,就把这种诊治方式保存了下来。经过千万年临床诊治的证实和证伪,终于破茧而出,流传至今。
 

康治本应当是现存《伤寒论》中倍儿早的原始文本,当时的医学家运用阴阳学说整理先人遗留的口诀方证或条文方证时,就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结构与文字的修正。譬如康治本第5条把“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个生药复合体,简约为“桂枝汤”,变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子:“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证方证的发现开始的时候是偶然的、个别的,也可能是个例外,那为什么到了后来,甚至一直到了现在它却成为必然的、一般的诊治规范呢?那就是千万年不断地、反复地上亿人次的临床试验,临床诊治后的证实证伪的指标一直没有提出异议,于是桂枝汤证就落地生根了。就像我们吃大米饭一样,千万年来一直吃着,就一直吃到了现在。大米可以当饭,在开始的时候也可能是个别人在偶然之中发现的,但是大量的实践证明大米饭可口养胃,能够充饥活命,于是个别成为一般,例外成为规律,偶然成为了必然。自然妙成,如此而已。
 

桂枝汤证是所有方证形成的缩影,同时从桂枝汤证出发可以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方证。在已经知道咳喘是杏仁厚朴基证的情况下,当桂枝汤证的患者出现咳喘时,使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就顺理成章了。于是“头痛、恶寒、发热、有汗、气喘”的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证就在反复使用、反复取效的临床中得到了确认,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证在康治本和《金匮要略》里都还没有出现,一直到宋本《伤寒论》(以下简称宋本)中才看到。
 

在已经知道项背强痛是葛根证的情况下,当桂枝汤证的患者出现颈项部强直疼痛时,使用桂枝汤加葛根汤就顺理成章了。诊治成功以后,“项背强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桂枝汤加葛根汤证的经验就被固化了下来,桂枝汤的诊治范围又向前走了一步。就这样,步步为营,逐渐推进,日臻完备。
 

又如在桂枝汤加葛根汤证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如果遇见一个类似的项背强患者,头痛、发热、无汗、恶风,和桂枝汤加葛根汤证有一点不同,就是“无汗”。如果已经了解“无汗”是麻黄证的情况下,桂枝汤加葛根汤加麻黄也应该是举手之劳。“康治本”第12条的葛根汤就是桂枝汤加葛根汤加麻黄,不过整理者给予一个新的方名,并把生药的次序排列成: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其条文云:“太阳病,项背强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宋本31条)桂枝汤一系列加加减减的汤证就可以以此类推。

 


初学者要自己动手,在建构中学习,在建构中体悟先人走过的路程,在建构中训练与发掘自己的野性思维。

 

先人在固化葛根汤以后,还不断地发现它新的诊治对象。譬如一个“项背强 ,无汗恶风,头痛发热”的患者出现“下利”,在使用葛根汤的过程中,不仅“项背强 ,无汗恶风,头痛发热”消失了,连“下利”也不治而愈,于是就知道葛根汤可以治疗“项背强 ,无汗恶风,头痛发热,下利”的事实,在临床反复使用都能取效以后,就固化为口诀流传了下来,倍儿后形成条文。康治本13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宋本32条)其实这一条条文中的“阳明”所指的就是“下利”,但是加了“阳明”两个字以后,反而疑窦丛生,还不如原来原始状态的口诀方证那样朴素、清晰。

这样去学习《伤寒论》,我认为非常自然、单纯,也靠近《伤寒论》的实质特征。(娄绍昆)

中医药人才网

中文网址:中医药人才网.中国

┊本网所有内容凡是与广告法食品药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一律无效。北京岐黄春秋国际中医研究院对信息的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office@zhongyi.bj.cn
本网原创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
本站推荐→虚拟主机 云主机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网站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078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