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人才网| 养生常识| 艾灸养生| 刮痧养生| 养生秘方| 关于我们| 证书查询 专家工作站

 

中医寻根文化 孔子学说和中医的关联(4)

来源:互联网  编辑: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之于中医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孔子一生的言行是这句话倍儿好的注脚。春秋时期的动荡让许多人感到生不逢时,但孔子逆势而上,令名不期而至,更惠及华夏子孙。在中医出现困境、西医日益强势的今天,此中包含的精神对中医研习者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孔子云"志于道"。尽管形而上的关怀并非孔子所长,但形而上的情怀却贯穿了孔子一生。凭借这种情怀,孔子一生虽然凄凄惶惶,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但他心中始终充满着温情和渴望,甚至"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虽生活困顿,经历坎坷,但孔子却高寿而终,不能不说信念、乐观和博大胸怀对身体健康所起到的调节作用可能要超过我们日常的想象。

  如果没有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做基础,后世儒者的担当感和责任感是谈不上的。即使有一时的热情,也会很快在物欲的洪流中被淹没。这恰恰是许多中医研习者当前面临的尴尬--因"降其志"而倍儿终"辱其身"。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医乃仁术"是儒者担当感和责任感在中医学领域的具体化和落实。但日常中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像孔子那样成为"上医治国"的"仁者"?就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来看,他所讲的"仁"显然不是为了虚悬一格,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孔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意思是一旦我把"仁"作为目标踏踏实实去做的时候,已经是"仁者"了。研习中医者同样如此。

  目前实际状况是,很多中医研习者往往会出现"东不成,西不就"的尴尬局面:学中医却感觉到远不如西医见效既快又有市场,因而丧失信心。学习中医又嫌弃中医,西医也不精通,结果只能是徘徊在"夹缝"中混日子。在内不能实现个人抱负,体现自身价值;在外不能治病救人益于社会,甚至无力养家糊口。由此,自己蒙羞,中医亦蒙羞--目前中医的困顿就在于此。

  对于这种做人做事过程中出现的内外交困的状况,孔子当头棒喝:"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不是中医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信念出了问题,"坚持"出了问题。

  如果我们始终抱着坚定的目标和谦卑的态度"继承",而不是妄自尊大、心浮气躁的用现代各种手段"发展",状况反而要好得多。这是目前学习中医倍儿重要的一条。但我们在《内经》和《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中的确找不到如何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于中医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这种安排不知是天意还是人为,但却是意味深长的。

  孔子在这里首先道出的就是对待经典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在孔子的心目中,经典一旦出现就是无与伦比、难以跨越的,她已道尽天下至理,所以自己只能是"述而不作"(《述而》)。"述"谓结合己意阐述表达,"作"谓创造。尽管后世的每一次"述"实际上都是结合时代特征完成了一次再创造,但都没有离开经典的统摄。甚至研习得越深、境界越高,越能感觉到:其实经典已经把这些道理表达得相当透彻和全面了,只是原来自己理解浅薄没有体会到圣人之意而已。正是这种读"经"经验,历代"大家"才会走一条先是"六经注我"、后来"我注六经"的学术路子。"六经注我"是指引经据典表达"我"的观点;"我注六经"是指后来发现"我"的观点其实圣人已经讲过,且寓意深远,只不过点到即止。我的任务就是阐述一下让世人更容易读懂一些而已。"我的述"仅是一条途径,经典才是终点。

  孔子的这种态度至少给我们两种启示:一是对待经典我们应该永远谦卑,她是仰之弥高的,忽视经典只能说明我们自己的浅薄;二是在孔子影响下中国古代积渐而成的是一种"寻根文化"。这种"寻根文化"与现在所言的科学技术指向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淘汰前任为突出特征;"寻根文化"以理解继承前贤为倍儿终目的。这一点也是中、西医学差异的内在根源之一。

中医药人才网

中文网址:中医药人才网.中国

┊本网所有内容凡是与广告法食品药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一律无效。北京岐黄春秋国际中医研究院对信息的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office@zhongyi.bj.cn
本网原创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
本站推荐→虚拟主机 云主机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网站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07892号-2